爱妻如命


  • 首页

  • 归档

致赛清关于高考

发表于 2017-03-12

背景

小姑娘今年要高考了,时间过得真快,认识她的时候,还是个初中生呢。想让她放松一点,也想给她一点鼓励。

正文

赛清:

快要高考,想必黑板上已经开始一百天倒计时了,每天都像在打仗一样吧,不过你倒真不用被这种气氛搞得太紧张。学校里之所以对高考如此看重,是因为它的任务全在此,高考就是它使命的终结,能有多少学生上了大学,是它的工作成绩。成绩要是不好,校长没得当了,老师奖金也没指望。可是对于你,高考只是你学习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之间的一个过渡,是被动教育和主动学习之间的一个分水岭。高考的结果,是你之前这三年学习一些规定课目的成果检验,真正的学习,还没开始呢。

不管高考的结果如何,我都希望你能上大学,大专也好,本科也好,一定要去大学里度过那最好的几年。那里有图书馆、有教授、有活动、有时间,一切都在你自己的手中,你不是想要追寻自我吗?那里就是最好的地方。学习如果累了、疲了,可以看看我送你的那本钱理群先生所著的书。

祝你能愉快而充实地度过最后的高中时光。

2017年3月12日

致赛清

发表于 2017-03-01

前言

回一封信,太难了。这次,写封回信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写之前要想,想了又想,写好后再改,改了又改。下面这封信,是写给云南小妹妹王赛清的,生活在大山里的她,对未来充满着期盼。我想给她一点提示,却又怕误人子弟,毕竟自己也还没有闯出一片天,只好把最近两三年来的一些感悟写给她看看。媳妇说我写得有点虎头蛇尾,结尾太仓促了,下次改进,要不然回信又要拖好久。

正文

信、物皆已收到,谢谢你。信中得知你的近况,我很高兴。平日里也会看你的空间状态和照片,知道你一切都好,便心满意足,并无他求。

你在信中写到:“最近才发现,自己一辈子没有做过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努力地去追求过自己的梦想。”那么,我就和你聊聊这件事吧,因为我也在追寻理想的生活。

看到你开始思考理想生活的问题,我很惊喜。我在你这般大的时候,脑子里只有游戏。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便已经走在了我前面,也走在了大多数同龄人前面。我是在工作以后才慢慢思考关于未来的问题,或是说关于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问题。摸索了好几年,在不断的推翻重来中,总算有了一些心得,和你说一说,兴许你能用得上。

我觉得,在定下自己的理想,并决定为之奋斗前,有三件事需要做。

一是要多读书,了解更大的世界。

我们生活的圈子太小,而世界太大,我们知道的太少,而未知的太多。只凭借自己的所看、所见、所思去了解这个世界,是不完整的。在这个残缺的世界观之上所立下的理想,未免会让自己错过许多。而读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书,记录着各式各样的事,各式各样的人,各式各样的故事和经验。通过读书,便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了解一个更大的世界。

书,就像是煮熟的粮食,别人耕种、收获、处理、烹饪。呈现在你面前的,是可以直接入口品尝的白米饭或是小米粥,都有些什么品种,哪个更合你的口味,一尝便知。如果不读书,想要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就像自己去耕田,收获,烹饪,能得到什么,全凭自己的能力,弄得不好就是费时费力一场空。

二是要多写作,通过写作进行思考,了解自己真正的喜好。

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把模糊的想法写下来,记录在纸面上,它就不会因为记忆的消逝而丢失、变化,自己便有了机会去检视它,验证它是不是自己真实、清晰地想法。写不清楚就是没想清楚,没想清楚的事情,是不可靠的。所以,当自己认为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把回答写下来。如果写得清楚,让自己信服,那个这个喜欢便可能是真喜欢,如果连自己都说不清自己到底为什么喜欢,那它肯定不是你真正喜欢的。

你现在看到的这封信,是我写的第五稿。起初,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回复你,只是在本子上写着,有了一个主题,就顺着它写下去。写着写着,发现写偏了,就按着新的想法重写一遍。直到第五稿,才觉得写出了真正想对你说的话。

三是要有志有恒,不被困难所阻。

假如有一天,你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适合做做么,找到了真正喜欢、热爱的事,就请坚持下去。不论在前进的路上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与阻碍,不论有多少新鲜事物在诱惑着你,都要坚持自己认定的事。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学习任何新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所谓进步,就是在一次次的攻艰克难中得来的,有价值的东西,总不会那么轻易到手。埋下一颗种子,浇水,施肥,沐浴阳光,剩下的,就是等待。时候到了,自然会生根发芽,破土而出。

以上所写,都是个人观点,能力所限,表达的可能并不那么通俗易懂,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祝:学业进步,家人健康!

2017年2月12日

两年前的回信

发表于 2017-01-16

前言

三年前回家过年,父亲给我写了一封信,让我回信。他这是在创造机会想让我写点东西给他看。写了好几稿,却都不满意,不断地推倒重来。一年后,写成终稿。两年后再看自己的文章,有些生疏。想法虽还没变,但让我现在写出那些句子,举出那些例子,引用那些经典,我是办不到的。写文章,确实不是一口气能写得好的,查证,修改的功夫着实重要。

正文

父亲大人:

见信好。

回信颇慢,请见谅。最初我以为回这样一封信很简单,对照您写的一些问题一一回复就可以了。所以最初的几稿都是把信中所写的问题列出来后一个一个的写出我的观点,发表我的看法,如此一来,全文基本上都是在反驳和辩解了。写好了稿子想一想,似乎一封回信这样写不好,那不是在交流,而是在争吵。我解释得再多,您的观点还是您的,我的还是我的,不会有一丝一毫地变化,还会让您觉得儿子不听劝,徒生烦恼而已。

我想,我们之所以会为一些事情而争吵,观点不同只是表像,实质上是因为我们互不了解,不知道对方的观点从何而来,无法互相理解。所以这第一封回信,就从我自己开始说起,说一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说得不一定对,因为自知并非一件易事,但我一直在通过工作实践和思考反思寻找自己。现在我就把这几年探寻自己的过程中的一些发现说一说吧。

工作时间长了,经手的事多了,渐渐发现一个问题。自己并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个人,这是为什么呢?平日里看到别人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都会给出自己的评价,这个给出评价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说如果是我遇见那种事情了,我就会怎样怎样。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当自己面临相同的处境时,所做所为却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时的自己想的那样。大道理谁都会说,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的同时也很容易地站上道德的制高点。而当自己成为事件的亲历者时,便会被繁杂地事实拉下来。

当脑子里有了疑问后,对一切和其相关的事情就会特别敏感。通过一些阅读书籍和文章,对这个疑问也有了一定地了解。原来,自我认知得从三个角度来看。分别是“他我”—他人眼中的自己,“本我”—真正的自己,“自我”—自己想像中的自己。这三个自己的形像一般来说是这样的:“自我”的形像高大于“本我”,“本我”的形像高大于“他我”。之所以会出现前面所说的疑问,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定好位,没弄清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所以,我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所要做的就是给自己定好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能做什么。

经过这两年的思考与实践,对于自己,我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我是一个普通人。不论从智力、家境,还是其它任何角度来看,我都是万千普通人中的一员,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和正态分布中的那个大波峰中的其他人一样,不是很笨,也不是太聪明。我的生活范围并不大,生活的圈子里就那么几个人,从事的工作也都大同小异。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很容易就取得一些小成绩。可现在由于网络的出现,距离、语言、文化和时间都不再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阻碍。我们得轻易地见识到更多的世界各地的牛人。和他们一比,就会觉得自己所拥有的和骄傲的全都不值一提。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我费尽一生达到了水平可能只是别人的起跑线而已。

领悟这一点之后,我就信命了。相信天命,《列子·力命》里说“信命者,亡寿夭;信理者,亡是非。”,但我信的命并不是说一切都随天意,而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其它的才是随天意。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运气,没有任何理由。一个结果,和太多的因素相关,能知晓的比例很小,能被人控制的比例更小,能被自己控制的比例趋近于零。大数原理指示整体的必然性,和个体无关。仿佛点一柱沉香,我知道它会飘散,我会闻到,但是我不知道某个特定瞬间,它会飘向哪里。如果不是1850年闹太平天国,曾国藩和李鸿章就是三、四品官吏,占不满两页《清史稿》。如果不是1940年闹日本,台北不会建故宫。如果列侬生到我的祖国,如果他不走穴,生前身后来自音乐的收入不会超过十万。立好自己的目标,然后就是去做,去努力,成功与否就不是个人能决定的了。

时间流逝之下,任何事情都会没有意义,伟人和贫民一样会死,再宏伟的建筑也有成为废墟的一天。时光飞逝,物是人非,想得太远了,一切都没意义,因为变数太大,啥都由不得自己。看得太近了,整天都被生活中的琐事围困,毫无乐趣可言。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不困于过去,活在当下,展望未来,关注自己的成长。别人家的怎么怎么,始终是别人家的。做事如果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么自己的水平就会受制于那个人的水平,因为你做的好了,可他得认识水平达不到,同样会觉得这玩意不值,那不是自己的高水平被别人的愚蠢给拉低了嘛。现在的社会,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并不那么重要,相比之下,对别人有用才是最重要的。交换是一切往来的基础,假如我有了别人需要的才干,就算我脾气古怪,别人也只能由着我。假如我没啥本事,就算事事奉承,看到的也不过是别人的鼻孔。现实情况就是如此。

所以,这是一个得一辈子都学习的时代。世界变化这么快,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一劳永逸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在不断地学习中,思想也会随着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改变,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同意您的观点。但是目前我还是会持有我自己的观点。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现在的我,一个普通,却希望成为更好
的人。儿已成年,会自己去分辨好坏,也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您不可能永远帮我选择,路最终还得自己去走。既然如此,还不如让我早些一个人走。

祝:父亲母亲身体健康

儿
2015年2月24日

写在2017

发表于 2017-01-01

2016年已是昨天,昨天是个节点,许多事都没能赶在这个节点之前完成,自己终究是高估了自己和能力和毅力。在下一个节点到来之前,我想戒掉对新鲜生活的贪念,只做些读读写写的事,看看自己能把这两件事做到什么地步。

从2012年算起,我已经自我反醒了五年,每年都立下一些目标,放弃一些目标,不断地试探着,寻找真正地自己。虽然每到年底都似乎一事无成,但还是在一次一次的失败中对自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种认识越深,越是发现自己的愚笨和任性。

2017年,是重要的一年。我要结婚了,从此将肩负着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再不能随随便便过了。在这个充满着竞争的时代,我喜欢什么已经无所谓,能不能给自己的这个家提供更好的经济支撑才是最重要的。而在这个不断变革的时代,不再会有旱涝保收的铁饭碗,社会发展会无情地淘汰所有跟不上脚步的人。我既然不够聪明,也就不能去追赶潮流,掌握最根本的地学问才更明智。

起初我是不喜欢写东西的,但是这些年的学习和工作,慢慢地理解了一个道理,真正重要的东西并不会因为我不喜欢而变得不重要。原本好几千字的稿子改到现在也就不到五百字,意思表达到就够了。希望2017年的每一天都能有一天的进步,两个人的生活越过越好。

十月

发表于 2016-10-31

序

休假十天办大事,
阴雨半月甩肥肉。
数年工资尽散去,
断奶断肉只吃土。

事

休假十天,回家把亲提了,选好了日子,订下了酒店,抢了最好的画妆师,去了满意的婚庆公司。把所有的订金都付清,我就回到了解放前。

其实最初的休假计划只是回去提个亲,然后就出去玩,没想到竟然把后面一系列事都给办了。不过,办了也好,早晚都是要做的事,现在多做做一事,日后就少一事。尤其是这些从没经历过的事,提前点办,就算哪错了,也还好补救的时间。中国人太多了,还发明黄道吉日,差点就订不到想要的包间了。

休假结束后,连续半月的阴雨,眼看体重已超标准,又舍不得不吃,只能加强锻炼,每天晚上照着keep减脂。坚持了完成了一个为期半个月的课程,可肉似乎也没减一两,还是得饿,我只要饿一天,立马就得瘦。

单词每天都在背着,因为没设定明确的里程碑,感觉不到压力,进度很慢,每天不到一百个。这样下去,肯定会影响明年的计划,得定好量。

想

注意平时的积累。虽然我这里指的是钱,但并不代表这个道理只在攒钱上适用。我也不会展开讲,讲不好。但是道理很清楚,质变得靠量变转化。所以,如何培养注重日常积累的习惯是今后需要一直思考并实践的事。

设定合理的、可行的、有挑战性的阶段性目标,是完成任务的好方法。我不会预测未来,也不擅长预估做一件事将面对的困难或是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所以像考雅思这种得花个半年准备的事,必须得把计划定到周,否则我是搞不下去的,毕竟我是个很“忙”的人。

杂

所有的非常,都源于不懈的日常
自律,给我自由

上面这两句,第一句来自拉勾网,第二句来自健身软件keep。说得很是在理,就写在这里,学习了。

纪念 / 三年三人

发表于 2016-09-23

前言:

今天凌晨,当我还在熟睡的时候,一位曾经共事过的领导因肺癌晚期逝世。三年来,这已是第三位去世的同事了。今天晚上本是写代码,却因心情烦闷没法静心投入。突然想起了他们,真的是人生无常。

二零一四 / 班长

和班长第一次见面是在单位的礼堂里。那年我刚刚毕业,啥都不会,班长已经参加工作七八年了,负责教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新人。他个子高,长得憨厚,两个耳垂比一般人都大,说话总是轻声细语,还笑咪咪的。因为不会挨骂,所以大家都喜欢跟他一起学专业。短暂地专业训练结束后,再在院子里碰到了,都会笑笑打个招呼。

一年后,我调到了另一个单位,却不曾想,再一次听到他的名字,竞是在事故通报中。他因专业技术过硬,被派到别的单位去指导训练。在指挥挖掘机构筑掩体的时候失足滑了下去,被来不及反应的挖掘机伤到了头。虽然立刻被送到了153医院,但还是因为伤势过重,没能抢救回来。

他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都没见过爸爸几次。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放开,不像现在,虽然不能经常回家,但好歹每天都能开个微信视频。两年了,小家伙又长大了不少,可是他还对他爸爸有多少印象?如果班长还活着,他一定是一个好爸爸,小家伙也会幸福快乐的长大。

他太认真了,就算是到别的单位去帮忙,还是那么地认真,指挥别人挖掩体也得亲自过去看看尺寸样式对不对。可惜!可惜!少了一个好班长,少了一个好爸爸,少了一个好丈夫,少了一个好儿子。

二零一五 / 小伙

小伙来自大城市,上过大专,身材瘦高,眼睛小小的,平时话不多,大部分时候都是埋头干活,是个老实人。家里在上面也算是有点关系,调到我们这来,就是为了有点闲暇时间看书学习,通过考试,争取混个干部身份。本来每天上班下班,日子过得正合心意,可世事无常,一次意外爆炸事故,给他平稳前进的人生按下了停止键。

那一片场地,无数人走过了无数遍,都没人踩到那颗该死的未爆弹。偏偏就在小伙要回来的那天上午,被人踩到了。一颗设计出来就是为了杀人的随进弹,只有胡椒瓶那么大,爆炸射出来的弹丸却让小伙断了一条胳膊一条腿,内脏全碎。一个独生子,在家人的关怀下长到二十多岁,还没来得谈个女朋友。他自己,他的家,到最后却都支离破碎。

现在上网看,每次有点什么事,总会见到一些人叫喊着什么“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诸”之类的好战口号。这些人生活在和平下,成长在安定中,他们不知道,热血不是打打杀杀,在身体流淌着的才是热血,挥洒出来了,就凉了。

二零一六 / 领导

领导是个官气很足的人,平时走路都是鼻孔朝前,迈着八方步,慢悠悠得走。每天早上开会,各负责人汇报工作的时候,他总是一言不发,从不打断。等大家都说完了,他才不动声色地来一句“刚才大家汇报的工作计划,我都同意。”就是这么有派头。

从我调到这来,到领导调走,我们在一起共事了两年。这两年里,很少单独向他汇报工作,一是没什么重要的事跟他说,二是他曾经不让我休假,不想跟他说话。他调走后,听说因为不服从新的工作安排,还挨了个处分。当时知道这事的时候,我们还乐了一阵子。没想到,今年得知他患了肺癌,还是晚期,已经没多少时间了。印象中的他,抽烟并不多,而且调走前一直都好好的,他应该也没想到病痛会来得这么突然和猛烈。

之前大家在一起说到领导现在的情况时,想到活不过今年了,都感到有些惋惜。不管工作时有多么地不喜欢他,可他成了病人,数着日子过了,怪可怜的。今天早上上班,同事说凌晨三点,他走了。这时倒有了一丝轻松,终于结束了。强忍病痛一步步走向不远处的死亡,看着自己死。我想,一个人最痛苦的事,也莫过于此。

希望和祝福

能来这世上走一躺不容易,健康快乐最重要。父母年纪大了,每年都要带着去体检。多看看书,日子就算穷一点也会充实不少。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只不过是一场生活 只不过是一场命运

发表于 2016-09-20

背景

今天结束出差返回单位,在开封坐的士去高铁站。司机说高铁站不打表,因为离市区太远,人又少,打表划不来。和司机谈好了价钱,比正常打表多出了十块钱。路上和司机聊天,问他这样不打表,没人管吗,没人投诉吗?他说没人管,都这样。

可车刚拐进高铁站的下客区域就看到穿制服的人了,直奔我们而来。“打表了没有?从哪过来的啊?打表多少钱?”那人趴在窗户上就连问了几个问题,再一看打表的机器还显示的是起步价,得,明了的,没打表!

“带上贵重物品,钱啊、手机什么的都拿上。”
“录像录了没有?”
“上车,你上那辆车!”

第一句和第三句是对司机说的,第二句是穿制服的人问同事有没有把执法过程用手机录下来。一个穿制服的开走了我坐的那辆的士,的士司机坐上了他们的执法车。他们把他带走了,我还是把谈好的车钱给了司机。

一个老司机

路上一直在和司机聊天,我知道了这些事:

  1. 车是他以每天90块钱租的
  2. 早上7点接车,晚上7点交车,一天干12个小时
  3. 每天的汽钱是60块钱
  4. 他觉得政府的人都不干活,只会贪
  5. 他不知道还能干点别的什么活
  6. 现在生意不好了,出租车只能卖30多万,只有过去的一半
  7. 算上夜班的租金,老板一个月收的租金就有五、六千,比他跑车赚得多

他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司机,脸上尽是沧桑,虽然戴着大墨镜,还是遮不住脸上的皱纹。我想,他过去应该是干体力活的,后来才学的开车。在‘穿制服的人’面前,他就像一个犯了错又不知所措的小孩,我看见他接我的钱的时候,手在发抖。站在三辆公车中间,茫然无助,不知道他们让他上的是哪一辆,那样子真可怜。

我问过他,开出租这么不容易,钱也少,为什么不干点别的?他却说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别的也不会。会开车,这就是他唯一的本事。他从思想根源上认定了自己的命运,就没去想过别的可能性。赚钱,吃饭,养活自己和一家人,可能这对于他来说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可在我眼里这只为了生存,而非生活。

歌词

最后附上一首歌的歌词,和上方关系不大,却也不是完全没关系:

月黑风高 弯腰在 计程车
雨点大不短的路 给蒙蔽
我想那司机这样子 熬夜到天亮 不容易
谁知他说 开完车
还要替一整栋大厦扫地 才休息
如果能多挣几个钱 让儿子上大学 没关系
他还说 没关系
再困也没有问题
只要下一代了不起
下一代 我们在
我们在唉声叹气
在沼泽里无能为力
想不到为什么会在这里 又想去哪里
越懂得多 越不满意 越喜欢回忆
看到了背影看不到自己
路牌也都怀疑
一直走千万公里 忘记了目的
他笑着说 从来没 念过书
只懂得出卖劳力 就心息
所以才希望他儿子
将来能行医 有出息
他说已经 大年纪 开着车 右手有一点麻痹没问题
某天有医生做儿子 每次想到这里 就欢喜
他还说 再吃力
也不要穿得失礼
否则怎去毕业典礼
下一代 我们在 我们在唉声叹气
在沼泽里无能为力
想不到为什么会在这里
又想去哪里
越懂得多越不满意 越喜欢回忆
看到了背影 看不到自己
路牌也都怀疑
一直走千万公里 忘记了目的
想不到为什么会在这里
又想去哪里
越懂得多 越不满意 越喜欢回忆
看到了路灯 看不到自己
一直到司机说 他老了 忘了问我
你想去哪里

林夕 - 《月黑风高》

p.s 文章标题来源于李志的歌曲《结婚》

以结果为导向做决策

发表于 2016-09-17

背景

最近两三周跟随一个负责人进行一项活动的保障工作,每天都会临时布置一些突击性的工作,搞得大家不胜其烦。任务来得突然,量大时间紧,大家的努力加班也都顺利完成了。虽然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很艰难,但现在看,这个过程本身还是值得回味思考的。

问题

面对突击性任务,如何快速做出决策并达成预期结果?

思考

第一步,做出决策
做决策时,首先要想的是,怎么做才能完成任务,而不是怎么安排,大家才能够接受。如果到点完不成任务,大家对于一项决策再拥护又有什么用。我自己在这一方面做的就不好,心太软,不忍心让别人加班干,考虑困难多,想解决办法少。

第二步,执行决策
决策制定的再好,如果得不到执行,也不过纸上谈兵。执行的过程有这么几点要注意:
(一)安排具有相应能力的人负责;
(二)列举行动步骤;
(三)明确完成时限及标准。

第三步,亲自检查,及时修改
人无完人,人做出的决策也必定会出现一些错误。为了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决策者必须亲自检查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调整。比如这次整个房屋,虽然之前已经下定了决心要进行大面积的整个,但是留下的时间只有一周,想在一周内完成整修工作已经不符合客观规律了。这时候再坚持原来的决策就是傻了。

这两周看过的书

发表于 2016-09-05

背景

现在是9月5日凌晨2点,星期一,再过4个小时我就要起床出操,开始新的一周了。可是心里总觉得有件事没做完,不安生。所以还是决定重新坐下来,写一下这两周的生活。

这两周是今年到目前为止比较轻松的一段时间,白天多数时候都坐在办公室里看看书,写写字,晚上没什么特别的事也不再往办公室去了。倒是两个周末过得挺忙的,领导不知怎么的,总喜欢在周六安排活。

看过的书

  1. 《怎样写文章》

    我觉得,现在的领导们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腿脚勤快一点,多去基层了解问题,手写勤快一点,文章讲话要自己稿子。不要总是凭着平时手下人只言片语的汇报,和散步时看到的表面问题,讲了几个现象,列了几个想法,就让手下的笔杆子们去闭门造车。书里反复提到毛主席要求反对党八股,可是几十年了,党八股在基层还是见不到一点退败的迹象。

  2. 《暗时间》

    最初知道作者刘未鹏是因为几年前看了他的两篇博文:《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和《为什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写博客》。当时在网站的右边栏里就看到了这本《暗时间》的宣传广告,只是当时看到书名,觉得应该是一本专业书籍,就没详细了解。后来在不少文章中发现别人提到这本书,才知道这是一本讲如何提高自己的书。今年买了,看了一遍,还不够,还要再多看几遍。

  3. 《穷爸爸,富爸爸》

    书名很俗气,内容也很俗气,讲怎么赚钱的书。第一次看应该是七年前,在手机上看的。我记得那时候顺带着还看了另外一本理财的书,叫《小狗钱钱》。想想书里所写的观点,再回头看看几年前火热起来的理财热,其实核心思想就是要有持续的现金流入。钱不是资产,钱只是货币。充分利用好钱的流通属性,让钱创造更多的钱,才算是在通向账务自由的路上迈出了步子。

  4. 《穷爸爸,富爸爸实践篇》

    由于作者实现财务自由的方式是通过倒腾房地产,这本书也就都是一些通过这一手段走向富裕的人的经验做法。由于书中的手法也适合我国国情,而且文笔比较差,所以这本书没有什么价值。看过一遍也就可以放一边了。

想说的一些话

虽然这两周利用时间看了书,写了两百多行代码,但是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效果。书评、读书笔记一篇没写,代码也总是BUG不断。我在想,自己是不是到了一个瓶颈期了,明明在努力,但就是方向不明,费力不讨好。不过好在知道自己天资愚钝,只能硬上,现在做不出成绩是正常的,还是一直在坚持学习怎样学习。

过去对自己写下的文字不在意,没有保存,博客网站说删就删了,没有备份,现在有点后悔。都是自己的思考凝结成的文字,不管好坏都是自己的,丢了它们,等于是丢了过去的自己,现在想知道自己过去是什么样子,都没了依据。

短文两篇

发表于 2016-08-31

第一篇:看《万达简史》后记

视频内容
  • 王健林15岁参军,用了18年成为团干,转业;
  • 1988年转业到大连,成为政府部门里的一个办公室主任;
  • 34岁时趁着国家“停薪留职”政策的施行下海,进入房地产公司;
  • 1989年接手政府旧城改造项目,此为新中国第一次;

    这本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之前有三家房地产公司都放弃了。
    但王健林此时急于有一个项目来开张,只好硬着头皮接了下来。
    接下了这个活,就得想办法把它给做好,要不然接它干什么。
    他做了几处创新:
    在当时没有明厅明卫的惯例下,为房间设计了明厅明卫;
    将木质窗户换成铝合金窗户;
    将一般的木门换成防盗门。
    做出这三处改变,就是突破!它打破了行业惯例,这就是创新!
    当时其他高价楼盘也只卖到1200多,但王健林的房子却能卖到1500元每平。
    就这一把,净赚了1000多万。

  • 1992年邓小平南巡,王健林决定扩张;
  • 从大连走到了番禺,成为中国首家跨区域发展的房地产公司;
  • 2000年二次转型,从单纯地住宅开发向商业地产进军;
  • 2012年开始跨国发展;
    ······
后记:
  • 创业的年纪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虽然年轻点当然好,但是年纪大了也不用灰心;
  • 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只能适应它;
  • 机遇有时就在身边,抓不抓得住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 要长这本事,做好两件事:1)多用脑子;2)强化执行力。

第二篇:当同事都在玩游戏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最近脑子里总会浮现出一句前人的警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算是已经过了少壮的阶段,虽还达不到“老”,但也到了“大”了。现在,我真的是在“徒伤悲”!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世上没有后悔药,这我知道,所以现在只有发奋学习,以作补偿。

我这一辈子,扒开睁眼后迷迷糊糊地二十年,还有闭眼前迷迷糊糊地五年,能正经过的日子估计也就五十来年。如果按现在的路数走下去,一辈子吃喝倒是不愁,但也就能管个吃喝,有个卵用啊。每天按点上班下班,一年放个十来天假,想置办个大件还得先算算兜里钱够不够,想给媳妇买个包还得省吃俭用的。这样过完一生,我不干。

另外,行政体制内的低效和落后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状态,因为它需要的是稳中求进,稳定总是比进步要重要一点。几千年的官僚作风是深入骨髓、融入思想根源的,不是一两个先进分子就能够改变的。基层人员,只可能是革命的一块砖,领导要你去哪就去哪。我这好不容易投胎成人活一生,为什么要命运被他人掌控?说不让我出国我就不出国?就算让我去,给的工资也不够啊!

我想过得更好,体验更多,了解这个世界更多。而我所知道的实现这个理想的唯一办法就是赚够钱。我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赚钱。虽然起步晚了点,可好歹已经开始前进了。

12
How Peng

How Peng

20 日志
GitHub 知乎
© 2017 How Peng
由 Hexo 强力驱动
主题 - NexT.Mist